2019-08-20
迟华基教授为山东省名中医,在《内经》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经验颇丰。迟老师在治疗由湿热郁滞导致的胀满、疼痛时,善于紧扣病机关键——不通则痛,在主治方基础上灵活加减运用泽泻汤,意在泄热化浊、因势利导、通利下焦,使邪有出路。
[摘要] 泽泻汤出自《金匮要略》,用于治疗昏冒眩晕兼或饮停心下所引起多种痰饮病证。然泽泻汤原是由《黄帝内经》泽泻饮化简而来,故迟华基教授通过分析《黄帝内经》中泽泻饮的主治病机,发现泽泻、白术两药配伍能够有效治疗由湿热之邪困滞脾胃、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引发的多种气血郁滞疾病。在治疗胸闷、胃脘痛、关节疼痛时常在主方基础上配伍泽泻汤,以助健脾利湿、畅达中焦,使湿热之邪从下焦而泄,通则不痛。
泽泻汤出自《金匮要略》,是临床经典验方。《金匮要略·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》载:“心下有支饮,其人苦冒眩,泽泻汤主之。”组方为泽泻和白术,主要治疗昏冒眩晕兼或饮停心下所引起的胸中痞满、咳喘、小便不利等。因此泽泻和白术成为临床上健脾利水的常用药对,如五苓散、当归芍药散、导水茯苓汤中都含有此药对。近几年中医对泽泻汤的研究多集中在降血脂、血压的药物机制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梅尼埃病的经验探讨上。笔者认为对于泽泻、白术两药配伍的主治病机及临床应用应当予以重视和深入研究。迟华基教授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,山东省名中医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。多年来从事中医药教学、科研和临床,在《内经》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经验颇丰。通过学习迟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医案,发现迟老师在治疗由湿热郁滞导致的胀满、疼痛时,善于紧扣病机关键——不通则痛,在主治方基础上灵活加减运用泽泻汤,意在泄热化浊、因势利导、通利下焦,使邪有出路。
1 泽泻汤溯源
《内经》虽仅有组方十三首,却每首都能明确病机、巧妙配伍,并且注重炮制和用法,有着启迪后世的深远作用,迟老师临床应用泽泻汤的理论依据和辨证思路就来自于《内经》泽泻饮。《素问·病能论》云:“有病身热解堕,汗出如浴,恶风少气。此为何病?岐伯曰:病名曰酒风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以泽泻、白术各十分,麋衔五分,合三指撮为后饭。”泽泻饮用于治疗酒风病,酒风在《素问·风论》中又名“漏风”,因酒致病,其临床表现以汗出、恶风为主,伴有身热、喘息、倦怠无力、少气等症。治疗予以泽泻利水渗湿;白术健脾、止汗;糜衔即薇衔,味苦平微寒,能祛风湿、治筋痿。三药配伍,能泄能补能缓。酒为质清滑利之品、熟谷之液,其性本热,《灵枢·论勇》谓其“气剽悍,其入于胃中,则胃胀,气上逆,满于胸中”,此病为饮酒太过,其气聚于脾,内生湿热之邪,热盛则生风,继而伤及四肢筋肉以致身热汗出如浴、恶风少气、四肢倦怠乏力之症,故治疗应以健脾利湿为主,辅以益气止汗、柔筋止痛。
2 泽泻白术配伍分析
3 临证异病同治
基于以上分析,临床治疗湿热类疼痛、胀满等疾病常配伍泽泻、白术,此为《内经》因势利导——顺其病邪性质和部位而治的治疗原则。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云:“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于风雨寒暑,清湿喜怒。喜怒不节则伤脏,风雨则伤上,清湿则伤下。三部之气,所伤异类。”说明不同的病邪所伤部位不同,湿热之邪易伤人体下部,故治疗时应当注重清利下焦。同时可根据病邪所造之“势”,采取相应措施,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所云:“因其轻而扬之,因其重而减之”“其高者因而越之;其下者引而竭之;中满者,泻之于内;其有邪者,渍形以为汗;其在皮者,汗而发之”。翟双庆指出尤其是以实邪为主的病证,应根据邪气所在部位和性质进行相应治疗,使之从最快捷的途径,以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,以免病邪继续深入损伤正气。迟老师还主张将白术、苍术共用,若是患者疼痛症状较为明显,则重用苍术以温散燥湿、散郁止痛。对于清阳不升、浊阴不降者,症状见头晕、耳鸣、恶心,加入适当的半夏、白术以燥湿除痰降逆;对胃脘部胀满疼痛者,加入焦山楂、焦麦芽、焦神曲、鸡内金等消食化积之药;对于肝胆湿热者常见有下肢膝关节肿大、疼痛者,加入车前子、滑石、怀牛膝、五灵脂等清利湿热、通利下焦。此外,这类疾病在临床上有着较为显著的诊断要点。望诊常见患者面色萎黄,尤其口唇、鼻唇口周围颜色晦暗不明,严重者出现痤疮。舌诊可示患者舌苔中后部黄厚腻,并在舌苔中散见红点。脉象常见弦滑脉,关脉独大且与寸脉、尺脉连接不畅,表示中焦气机不通,大便常稀溏黏滞。
(新中鲁中医院)
版权所有 © 山东新中鲁中医院
Copyright 2023 ©, All Rights Reserved
千佛山院区 济南市历下区山师东路28-4号(点此地图导航->)
趵突泉院区:济南市历下区趵突泉南路6号 (点此地图导航->)
备案号:鲁ICP备19030334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