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动态>

中医夏季话养心

2019-08-03

夏季是从立夏日开始,经过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,直到立秋的前一天为止。

一、夏季有什么特点:



1.夏季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,是万物生长繁荣、茂盛的季节。气候炎热、高温而多雨,多有暑湿之邪侵扰。中医认为“暑易入心”、“暑易伤气”。

2.湿邪又是夏天的一大邪气,湿易困脾,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。出现饮食欠佳、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。

3.中医认为夏季是“火旺”,心属于火,所以夏主心,天气炎热,极容易出现闷热、困倦、烦躁不安等心火过旺的表现。

二、夏季养生有哪些原则:

1.健脾除湿 :藿香、佩兰、茯苓、薏米、赤小豆;

2.清热解暑:薄荷、金银花、连翘;

3.补养肺肾:枸杞子、百合、桑葚、乌梅、五味子;

4.冬病夏治:三伏贴。

三、夏季养心注意什么:

夏主生长,夏主养心:要学会平心静气,舒畅情志

四、夏季养生有哪些方法:

1.衣:气温明显升高,但是早晚温差大,应早晚适当添衣。

2.住:保养阳气,不过分贪凉:夏季易出汗,毛孔处于开放状态,很多人因为避暑而过分贪凉,长期吹空调,使体内的汗液暑湿无法排出,加上喜欢吃冰冷食物更容易损伤阳气,出现头痛,肌肉酸痛,等感冒症状,因此夏季不宜住在潮湿的环境中,空调温度不能太低,建议26度以上,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,注意室内外通风换气;立夏后昼长夜短,为顺应自然气候应该晚睡早起,但是晚睡早起会造成睡眠不足,所以建议增加午休时间,午睡的时间因人而异,建议0.5-1小时为宜。午睡对保障身体健康,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起到关键的作用。

3.行:保持适当的运动,动则生阳,会伤及阳气,太激烈的运动会造成大量流汗,运动消耗量大,流失大量体液。可做偏静的文体活动:太极拳、绘画、钓鱼、练习书法、下棋、种花等。

4.食: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,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,不可过食热性食物,以免助热;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,不可过食,以免损伤脾胃;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,以免化热生风,激发疔疮之疾。

(1)绿豆,味甘,性凉,入心、胃经;具有清热解毒,消暑除烦,止渴健胃,利水消肿之功效;绿豆性凉,具有解毒功效,因此喝中药的人、体质偏虚弱的人、脾胃虚寒的人并不适合喝。

(2)苦瓜,性寒,味苦,入心、肝、脾、肺经,具有祛暑涤热,明目,解毒的功效;苦瓜的营养价值很高,富含蛋白质、膳食纤维、维生素C、钾、钠、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,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;苦瓜中的苦瓜甙和苦味素能增进食欲,健脾开胃,对于糖尿病的患者来说,苦瓜还能减少多糖的摄入,使血糖下降。

(3)藕,味甘,性凉,主补中焦,养神,益气力。能清热生津,凉血止血,散瘀血。熟用微温,能补益脾胃,止泻,益血,生肌。

夏季可以多吃莲藕排骨汤,莲藕老鸭汤,既可以清暑降温,又可以滋阴养血。

(4)红豆薏米水

薏仁,利肠胃,消水肿,健脾益胃,久服轻身益气。

红豆,在中药里称作“赤小豆,也有明显的利水、消肿、健脾胃之功效。

体质偏寒者可以加点温补的食物,像桂圆、大枣都可以;失眠者就加一些莲子、百合;关节疼痛者加些生白芍、生甘草。

(5)莲子百合汤

莲子心,味苦,性寒,具有清热,泻心火的作用;

百合,入心、肺经,具有宁心安神、润肺止咳的作用。夏季,心火上炎,则会出现舌生疮,口腔糜烂,心烦失眠,舌尖红绛的临床表现。

两者搭配,既可以清心火又可以助睡眠,对于夏季暑热心烦,失眠多梦非常有效。

(6)荷叶茯苓粥

荷叶:平苦,归肝、脾、胃经,具有清热解暑,升发清阳,凉血止血的作用。

茯苓:平甘淡,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,具有利水渗湿,健脾宁心的作用。

两者合用:清热解暑,宁心安神,止泻止痢

5.冬病夏治

《素问四气调神论》中春夏养阳;结合夏天温度最高,人体阳气最旺盛,体表经络气血旺盛的有利契机,通过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,或者结合三伏贴疗法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,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

五、夏季养生注意什么呢?我给大家总结一下:

1.空调房里多喝茶,再热每天两身汗;

2.晚睡早起,多进行户外运动;

3.衣服要透气,空调温度要适宜,少穿露脐装;

4.多喝水,水是夏天的第一养生良方,养阴生津;

5.饮食清淡,少食肥甘厚味,多吃蔬菜水果。忌过甜、咸,辛辣油腻;

6.注意养心。夏天出汗多,易用损伤心阴,耗心阳,是心最累的时候。

《素问·上古真天论》: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简化之:

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。

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。

图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

版权所有 © 山东新中鲁中医院

Copyright 2023 ©, All Rights Reserved

千佛山院区 济南市历下区山师东路28-4号(点此地图导航->)

趵突泉院区:济南市历下区趵突泉南路6号 (点此地图导航->)

备案号:鲁ICP备19030334号-1

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312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