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3-20
丁元庆教授是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、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、齐鲁伤寒流派代表性传承人。他不仅精于临床,而且对中药应用具有独到的见解。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微信号与丁元庆教授,联合推出【元庆说药】专栏,重点介绍丁元庆教授对中药功效方面的独到见解。本期为【元庆说药】2015年第13期。
⊙作者:丁元庆 ⊙编辑:小余
补益药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为主要功效,但某些补益药又兼有通泻作用,试述如此。
1 补益药通泻作用举例
通乃通利,如疏通脏腑气血、通利经脉;泻即破泻,如破除结滞、祛除邪气。通泻主要是祛邪通利药物的功效,但某些以补益为主要功效的药物,同样具有类似作用。
1.1 白术 健脾益气,燥湿止泻。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,又具通便之力,故能治疗大便秘结。《本草正义》谓白术以“气胜”,“流行迅利,本能致津液通气也”。《神农本草经》曰:“术主风寒湿痹死肌”。白术又善“消痰水”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;“利水道,有除湿之功”,“利腰脐间瘀血”(《药鉴》)。研究证实白术有抗凝血和扩张血管作用;煎剂和流浸膏灌胃或静脉注射,对实验动物均能呈现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。
1.2 甘草 益气补中,清热解毒。益气补中炙者为佳,生用则重在清热泻火解毒。《伤寒论》治少阴病热结咽痛,以一味甘草取效。《长沙药解》谓:“凡咽喉疼痛,及一切疮疡热肿,并宜生甘草泄其郁火”。此外,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说:“甘草轧末生服,转能通利二便,消胀除满”。《药鉴》:“甘草梢子生用,去茎中之痛;胸中积热,非梢子不能除;节治肿毒,大有奇功”;“除邪气,利咽喉”;“通经脉,利血气”。《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•肝病用药》云:“有余泻之,泻子,甘草”。可见,甘草不惟补益,亦确有泻火通利之功。
1.3 黄芪 补中益气,升阳固表,托疮排脓,利尿消肿。《别录》谓其能“逐五脏间恶血”。《日华子本草》言其“破疮癖”。《百药效用奇观》说:“黄芪长于补气,但亦通调血脉,流行经络,逐瘀破疮”。益气乃黄芪之主要功效,但于补益之中,又有破泻之功。《局方》神效托里散以黄芪配忍冬藤、当归、甘草,治疗痈疽发背、肠痈、乳痈、无名肿毒、焮热疼痛……即取其补泻兼具之功,而收托里排脓之效。研究证实:黄芪对实验动物及正常人确有利尿作用,并对多种致病菌有抗菌作用。
1.4 当归 补血和血,调经止痛,润燥滑肠。本品以养血见长,但补中兼疏泻通利之能,因而又具活血、润肠、通经之力。《医学启源》提出“血壅而不流则痛,当归身辛温以散之,使之血各有所归”。《药性论》谓其“破宿血”。《日华子本草》云:当归“破恶血,养新血及主痤癖”。说明当归亦补亦通。“多用大益于血家,诸血症皆用之,但流通无定,由其味带辛甘而气畅也”(《药鉴》)。当归集养血生血与活血化瘀之能于一体,故血虚瘀滞用之尤佳。此外,肠燥便秘,本品单味重用,亦收润肠通便之效。
1.5 白芍 养血益阴,缓急止痛,又能通脾络,利小便,疏郁。《本经》有“除血痹,破坚积,利小便”的记载。《伤寒论》之桂枝加芍药汤、桂枝加大黄汤用之以通脾络、缓腹痛。《金匮要略》桂枝茯苓丸用之化疮活血。《伤寒论》将其与大黄相提并论。水饮及水湿停滞诸证,常用白芍以利小便,如真武汤、甘遂半夏汤。《本草秘录》言“芍药最善平肝,是补泻皆宜也,余言平肝而泻在其中矣”。明言芍药且补且泻,乃补泻兼备之品。
1.6 何首乌 益精养血.祛风,润肠通便。《百药效用奇观》云:“首乌善补……然其能泻”。如四圣丸(《普济方》)、何首乌散(《医方集解》)皆取其苦泻、祛风、解毒、泄浊、活血之功。《药鉴》:何首乌“疗头面风,消诸痈肿”。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明何首乌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,为临床常用之降脂中药。可为本品泄(痰)浊活血之佐证。
1.7 玄参 养阴解毒凉血,泻火而清风热,单味玄参重用可以治疗风热咽痛。《本经》玄参主“腹中寒热积聚”。其味咸又能软坚。如消瘰丸以本品配贝母、连翘、牡蛎,软坚散结。《别录》主“血瘕下寒血”,除“心腹痛、坚瘕,定五脏。”《本经逢源》认为玄参“消瘰疠结核,治目赤痛肿,不特治暴赤肿痛,总皆散结清火之验也”。说明玄参具补泻两种功效。
1.8 麦冬 养阴润肺,清心除烦,益胃生津,此外,尚有消水之力。如《药性论》“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,下水”。临床遇心肺疾患所致之浮肿、尿少,凡证属心肺气虚者,常可重用本品,补虚之中,复有利水消肿之效。《本草分经》也提出麦冬能“泻热生津,化痰止呕,治嗽行水”。
1.9 沙参 养阴生津润肺,又能清肺泻热,通利小溲。《药性辨微》载膀胱为热邪所滞,而小溲不通,小腹与睾丸胀痛者,一味沙参,大剂煎服,覆杯而愈,是肺气化而小溲通也”。说明大剂沙参,其功由补转泻,清肺泻热,通利水道。此外,《药鉴》云“排脓消肿,其功甚捷童便制,治痰之邪热无比;玄参佐之,散浮风瘙痒何难”。
2 机理探讨
2.1 量效关系 药物的功效随剂量增减而变化,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。如《本经疏证》谓药物“少用壅滞,多用宣通”。《医宗必读》说:“多用则宣通,少用反壅滞”。补益药用于扶正补虚,用量相对较小,但在增加剂量后,往往表现为通泻作用。如当归养血量宜轻,重用则润肠通便;白术健脾止泻量不宜重。若用至60g则能通便;沙参泻肺热亦必重用。考补益药多气重味厚之品。而“味厚则泄”(《素问•阴阳应象大论》),故随着用量增加,气味愈浓重,表现为疏利开结,破散通泻作用。胡烈认为“当小剂量的时候,药物表现一向作用;大剂量用药时,另一向达到有效浓度,则表现出相反作用”。不难看出,药物的功效与用量是相关的。就补益药而言,用量增大,在发挥疏通祛邪作用的同时,仍保留其补养之力。以补药之体,作泻药之用。与攻泻药比较,则有泻不伤正之特点。
2.2 证效关系 药物功效的发挥与证候有关。证不同治亦不同,遣药、配伍定然有别。由于患者体内正气功能状态各异,邪气盛衰有别,则证候不同。药物发挥功效主要依赖人体正气,其实质就是人体正气对药物作用的一种反应。证候不同,药量有别,则体内会发生不同的反应,故收效各异。
2.3 脏腑功能与药物反应 脏腑功能各异,药物在脏为补,入腑为泻。脏宜藏,藏为补,补益药能益气、养血、滋阴、助阳,而气血阴阳者藏于五脏,故在脏为补。腑以通为用,以泻为补。病在赌,其通泻失调,益之则泻而畅,故通即是补。如当归、白芍、何首乌养血,五脏受益则为补;血盈肠润,腑气通顺,则以泻为补。降泻、通泄、疏达则腑气畅利,虽名曰泻,实则补焉。如生白术制成的冲剂,对虚性便秘颇有效验[5]。同一补益药物,对五脏的补益作用为滋填其所藏之气血阴阳,对六腑之补益表现为通泻功能的恢复。说明补益药之功效随脏腑功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。
2.4 修制与配伍 炮制、调剂与配伍可改变药物功效。白术健脾益气宜炒,通便、消痰水宜生;黄芪炙用补益最佳,生者通瘀逐水尤妙。不同的配伍,也可抑制或发挥同一药物的不同功效,玄参养阴生津多伍生地黄、麦冬,清热泻火解毒宜配金银花、连翘、黄柏;白芍益阴养血常配当归、熟地黄、枸杞子,通络化瘀宜重用并配桂枝、桃仁等,利小便当与助阳、利水药同施。炮制、调剂的不同以及适当的配伍对药物的功效产生重要影响,此亦为补益药之通泻作用产生的机理之一。
版权所有 © 山东新中鲁中医院
Copyright 2023 ©, All Rights Reserved
千佛山院区 济南市历下区山师东路28-4号(点此地图导航->)
趵突泉院区:济南市历下区趵突泉南路6号 (点此地图导航->)
备案号:鲁ICP备19030334号-1